《德州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》公布
2019年德州要这样发展!
主要预期目标
经济增长
生产总值增长6.5%左右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%左右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.5%左右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.5%左右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%左右,外贸进出口总额、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保持稳定增长。
新旧动能转换
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3%左右,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%左右,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0.1个百分点,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8%左右。
社会民生
城镇新增就业6.1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.5%以内。
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%左右,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%和8%左右。
生态环境
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年度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以及化学需氧量、氨氮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排放量等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。
上述目标中,节能减排指标是约束性的,必须确保完成;生产总值等指标是预期性、导向性的。
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
培育壮大现代产业集群
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
协同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
落实重点产业发展路线图和技术创新路线图,推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、生物技术、医养健康、现代高效农业等优势产业集群尽快形成500亿级、千亿级规模。
实施设备换芯、生产换线、机器换人、电商换市、品牌换颜“五换”工程,培育一批“专精特新”小巨人企业和专注细分领域的“单项冠军”企业。
瞄准智能制造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具有高增长潜力的细分产业链,实施“强链、补链、建链”工程,引进一批“新、好、大、实”项目。
优先突破一批动能转换重点工程
加快实施《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(德发〔2018〕18号)》确定的10个重点工程,打造新旧动能转换亮点示范。
其中:
围绕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,重点建设陵城区、乐陵市、齐河县三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和禹城市新能源装备产业园;
围绕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基地,抓好有研科技大尺寸硅材料规模化生产等项目建设;
围绕促进高端化工产业发展,高标准建设临邑县、乐陵市、运河恒升、平原县、禹城市5个化工园区;
围绕打造齐河特钢产业,建设永锋绿色精品钢智能制造产业园;
围绕打造医养健康产业基地,大力促进医疗服务和健康养老、体育健身、生物医药、休闲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。
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生态
争取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0家,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科技创新平台20家,加快推进清华大学山东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、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、中北大学研究所等新型研发机构落地见效。
支持企业上市和“新三板”挂牌,引导各县(市、区)设立资本金3亿元以上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。鼓励企业争创国家和省级质量奖,申请地理标志商标、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。
进一步扩内需补短板
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
努力扩大有效投资
实施111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,年度计划投资541亿元;健全完善重大项目领导分包责任制,确保早日竣工见效。
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“515”工程,动态储备500个以上项目,筛选100个项目重点调度,盯住50个项目快速推进。
开展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,重点抓好150个工业重点技改项目。筛选一批优质PPP项目向民营企业推介。
推动消费优化升级
促进实物消费,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,实施智慧便利店进社区工程,打造农博会、枣博会、玻璃钢通用空调产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品牌。
扩大服务消费,支持齐河、庆云、乐陵、夏津四县(市)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,实施家政服务标准化工程,发展新零售、产业电商、农村电商等新业态。开展“放心消费在德州”创建工作。
促进外需稳定增长
实施外贸企业群体“三个一批”提升工程,推广“特色产业集群+自主品牌+跨境电商平台+外贸综合服务企业+公共海外仓”五位一体模式。
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
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
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
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,稳定粮食生产。扎实做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工作。
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
推广禹城大豆轮作试点经验,提升大豆规模化、产业化发展水平;
新(扩)建高标准蔬菜园区10个,打造38个万亩蔬菜功能保护区;
新建和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场(区)200处以上。
评选认定市级“放心农场”15家以上,打造农业“新六产”示范县3家、示范型新型经营主体30个。
确保“三品一标”产品产地认证面积占食用农产品产地面积稳定在60%以上。
深化农业农村改革
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,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探索农村土地“三权分置”有效形式。
建设美丽宜居乡村
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,抓好农村垃圾综合治理、农村“厕所革命”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、全面改善村容村貌、加强村庄规划管理五项重点任务。
高标准实施9个省级美丽村居试点村建设。
推进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,新建改造农村公路950公里。
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
不断创优实体经济发展环境
建立优质高效政务环境
以“一次办好”改革为统领,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。
深化扩权强县改革,实施“市县同权”。
扎实推进“减证便民”“证照分离”、降低企业准入门槛等措施。
推行容缺审批、多评合一、拿地即开工等模式,开展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权承诺制试点。
加强事中事后监管,年底前实现市场监管领域主要部门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管常态化。
深化经济体制重点领域改革
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,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。
实行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,让市场主体“一处失信、处处受限”。
注重用法治化、市场化手段推进去产能、节能降耗等工作,严禁生态环境保护领域“一刀切”。
依法依规开展第四次经济普查和第三次国土调查,稳步推进事业单位、财税体制、公共资源交易等改革。
构建全方位企业服务体系
大力实施“三航”培植计划、“专精特新”工程、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、小微企业“双升”战略。
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、减税降费等政策宣传解读和督导落实力度,让企业轻装上阵、放手发展。
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
打造对内对外联动开放新格局
深度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
举办“2019中国—东盟(德州)企业经贸合作展览会”等重大活动。
重点推动建材、化工、纺织、生物技术等产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,引导企业在境外集群式发展。
支持重点企业“走出去”融入全球产业链、价值链、创新链。
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
围绕承接高端产业转移、科技创新协同协作、周边城市“放心农场”建设等领域,下大力气引进一批产业链长、带动和辐射能力强的优质项目。
拓展深化与京津在教育、医疗等领域的对接合作。
筹备好中国德州京津冀鲁资本技术交易大会等重大展会。
全力提高“双招双引”质量
持续扩大“黄金30条”激励作用,支持企业柔性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重点产业紧缺人才。
打造“专门、专人、专注、专业”招商队伍,突出产业链定向招商,全年新签约、开工投资过亿元项目100个以上。
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
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管理体制、运营机制等方面改革创新,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、德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探索推行“管委会+公司”管理模式。
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布局
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
提升中心城区建设水平
加快推进东部城区开发建设,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和项目投资100亿元左右,打造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。
实施城市“双修”示范工程,实施5大类65个公共城建项目;
加快大运河生态林场建设,打造城市西部生态屏障。
加强智慧城市建设,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,巩固创卫复审成果。
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速提质
推广武城“产城融合就地市民化”试点经验,推进中心城区大城市试点和齐河、禹城中小城市试点,加快重点示范镇、特色小镇建设。
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
加快推进国高德上线京台高速至G105段新建工程、京台高速德州(鲁冀界)至齐河段改扩建工程等项目建设。
积极推进德高(高青)高速德州段、德单(单县)高速德州段、济南二环线西环项目前期工作。
积极争取纳入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城际铁路建设。超前谋划5G网络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。
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
确保经济社会大局稳定
防范化解重大风险
坚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工作底线,做好重点企业、法人机构风险化解,优化金融生态环境。
依法规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,抓好企业债风险防范和监管。
深化“平安德州”“食安德州”建设,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,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,全力维护社会稳定。
巩固提升精准脱贫成果
实行“一村一档”,加快补齐贫困村短板弱项。
巩固“两不愁三保障”成效,严格落实保障性扶贫兜底政策,完善“大救助”体系,深化教育扶贫、健康扶贫,加快危房改造。
全面提升扶贫项目质量和效益,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。
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
深入开展“四减四增”行动,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消费总量双控,强化节能评价考核;
加快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,积极推进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、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实施。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,组织实施打赢打好蓝天保卫战、柴油货车污染防治、黑臭水体治理、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、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护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、危险废物治理、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治等八场标志性重大战役。
实施好绿色廊道、“万千百”林场、国家储备林等重点工程,全年完成造林20万亩。
持续加力保障改善民生
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
落实基本公共服务清单
对照《德州市基本公共服务清单(2018—2020年)》10个领域97个服务项目,分领域、分阶段、分重点地有序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。
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
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、农民工、退役军人、城镇困难人员等各类群体就业,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,力争发放创业贷款1亿元,组织职业培训2万人以上。
健全养老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
推进社区居家和机构养老服务发展,新增养老床位3000张。
大力实施全民参保攻坚计划,力争再扩面5万人,做好低保、特困提标工作。
新开工棚户区改造项目2366套,确保在建项目早建成、群众早受益。
促进社会事业改革发展
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,出台居住小区配建教育设施的意见,建立解决大班额工作长效机制;
新建、改扩建普惠制幼儿园133所,新增学位2万个;
制定出台普通高中发展规划;推进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规范化建设。
加快建设健康德州,抓好3个市级和15个县级重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,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。
实施文化惠民工程,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。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。
详情请关注德州房产网(德州房产信息、德州新房、德州房产),点击德州新开盘,德州新楼盘,德州房价、德州楼盘、德州房产专题,轻松查看德州楼市资讯。购房、买房就上德州房价网!